ENS 官网

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

发布日期:2025-01-04 18:29    点击次数:120
县十四届人大二次 会议文件之(十四)     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16日在施甸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县长  李芒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县十四届人民政府履新之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全力推进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凝心聚力、知难而进、奋力拼搏,较好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64亿元、增长4.5%,其中:一产增加值29.54亿元、增长5.2%,二产增加值29.92亿元、增长4.8%,三产增加值47.18亿元、增长3.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亿元、下降37.8%,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收入为6.4亿元、增长1.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3.75亿元,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7亿元、增长4.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04.45亿元、111.75亿元,分别增长7.52%、23.88%;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654元、14410元,分别增长2%、6.6%。 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总产值54.5亿元,增长5.8%。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建成高标准农田9.56万亩,粮食播种53万亩,收购烟叶24.15万担,种植蔬菜12.86万亩、甘蔗2.72万亩、“两青”作物9万亩;生猪出栏106万头,肉牛出栏5.3万头。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成水稻核心种质资源基地520亩、亲本繁育基地5000亩;聘请胡培松院士为施甸种业发展顾问,组建李小林专家工作站,成立云南两系杂交水稻种业创新(施甸)中心,引进大北农、大天、腾丰种业等制种龙头企业;入驻水稻育种企业及科研机构34家、玉米制种企业10家,水稻制种2840亩,科研育种材料6万份;玉米制种5524亩,繁育品种14个。数字蓝莓现代产业园建成投产,姚关镇、旧城乡地块获全国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认定,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户、合作社35个、家庭农场10个,永艳山珍、尚田农业、晋辰木业获评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认证“三品一标”产品5个,打造农业“小巨人”领军企业2户、农村创业创新基地1个。绿色工业加速崛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67亿元、增长21.44%。宏盈机动车报废拆解回收、年产8000吨塑料颗粒等项目顺利推进,云南邦基年产18万吨高档配合饲料、云天管业复合管、合抱机动车报废拆解回收项目建成投产,云维、昊宇建材等技改项目完工投入使用,成功纳规企业2户;施甸中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投产,大汪溏等4个光伏发电项目列入全省新能源项目库。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绿美景区建设融合推进,锦鑫东方大酒店主体工程完工,见山客栈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旅游民宿,万兴春润茶文旅农庄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四大山高山牧场、旧城和尚田古村落旅游开发初见雏形,施甸“干栏片”、“土罐茶”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何元乡挂牌筹建全省首个全国地质文化乡。开通姚关至善洲林场、姚关至善洲故居2条旅游公交,滇西片区首条城际公交投入运营,有效融入保山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圈”。接待游客2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亿元,增长20%。 成果巩固凸显新成效。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累计新识别监测对象610户2075人,消除风险1082户4043人,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深入推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争取财政衔接资金1.7亿元,实施产业项目47个;完善联农带农机制,47户企业、123个合作社与16750户农户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双绑”覆盖率97.4%;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4.1万人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412个,转移就业14.5万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4540元、增长15.5%,连续两年收入下降和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下农户实现动态清零。所有村集体经济达10万元以上,其中50万元以上15个。切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投入资金1432万元,完善养殖小区和农产品交易场所建设。强化东西部协作,上海投入帮扶资金4392万元;西安交大、中国地大(武汉)、云南中烟等投入帮扶资金1980万元、引进帮扶资金1580万元、消费帮扶2600万元。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启动菠萝社区等12个精品示范村及32个美丽村庄建设,尖山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常村、立界等18个自然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美丽村庄”。 生态治理取得新进展。坚决扛实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政治责任,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的18个问题全部整改销号,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典型案例整改全力推进,县城污水治理项目加快实施,累计完成管网铺设5.2公里、改造污水管网2.05公里、处置排污口31个。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实施土地提质改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查处生态环境各类违法案件107件。有效落实河(湖)长制,境内河湖库塘全部纳入管理,巡河12336次,发现问题753个,整改率100%;持续推进“清河行动”,清理河道40余公里,国控、省控断面及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三级林长291名,巡林率100%;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000亩,义务植树40万株,保护和管理天然林51.35万亩;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灰叶猴、珍稀濒危植物水晶兰,善洲林场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 城乡融合展现新面貌。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一批城市道路修复及美化亮化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持续巩固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和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县城建成区绿地率38.65%,新增市级文保单位4个,建、管、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县城垃圾中转站、城市排水防涝等项目加快推进,完成老旧小区改造73户,左岸星河A区主体完工,县城智慧停车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实施城区污水管网截污工程,县城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启动交通路、勐底路等市政道路建设,打通城北农贸市场“断头路”。自然资源管理“八个全面”工作有力推进,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违法用地整改成效明显。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保障项目,完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2件。农村路网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完成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87公里。10千伏及以下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完工投入使用,110千伏七零七变电站改造工程主体完工。建成5G基站283座,县城及乡镇中心村基本实现5G网络覆盖。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村庄保洁、公共设施管护机制,新建改造自然村公厕22座、卫生户厕3550座,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64.2%;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79%,生活污水治理率21.32%。仁和镇被评为省级“绿美乡镇”,杨家村、查邑等3个自然村被评为省级“绿美村庄”,摆榔、中山等6个行政村被认定为省级“森林乡村”。 改革创新释放新动能。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县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495个行政许可事项实现全流程网办,944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商事登记实现“一日办”。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有序推进,完成行政复议、综合行政执法、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县属企业专业化整合有序推进。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和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全县有市场主体22783户,较2021年底净增5233户,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77.75户;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9户、电商企业5户,实现电商交易额10.95亿元、增长15.16%。持续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面推行市场主体直接评价营商环境制度,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满意度评价达95%以上。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戒失信工作体系逐步健全。精准落实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减税降费5.91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5.71亿元。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申报科技特派员22人,科技特派团项目2个。建立产业链链长负责制,储备重点产业招商项目23个,纳入省级重点招商项目6个,签约项目12个,引进市外国内实际到位资金107.1亿元、增长44.5%。 民生事业交出新答卷。坚持把有限财力向民生倾斜,民生领域支出20.6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县一中整体搬迁入学,成功创建“一级三等高完中”;县三幼、万兴幼儿园成功创建“一级三等幼儿园”,老麦乡中心学校、联谊小学、仁和镇中心小学成功创建市级“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创近3年最佳;县二中建成滇西地区首个中学攀岩基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精准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动态优化调整防控策略,快速有效处置“输入病例”,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医疗卫生保障能力持续加强,县人民医院新院区传染科、核酸实验室投入使用,县中医医院迁建项目稳步推进,旧城、木老元、甸阳卫生院慢病管理中心通过省级验收,21家定点医院、4家定点门诊、135家定点药店实现跨省异地直接结算。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新增城镇就业49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服务水平有效提升,推进县养老服务中心和由旺、仁和敬老院建设,全面落实生育政策,新增托育机构6个;实施社会保险扩面增效行动,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27.0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100%。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5.6亿元。 社会治理开创新局面。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创建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8个、教育基地1个,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百日攻坚”专项行动,食品药品监管不断加强,事故和死亡人数较2021年分别下降50%、62.5%,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组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严格落实“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临灾预警“叫应”等机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积极化解政府债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全面启动第五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黄赌毒、电信诈骗、“三非”人员等问题整治成效明显。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扎实推进,“八五”普法深入开展,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县乡村法律顾问覆盖率100%。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加快,打造平安联盟“善治姚关”、万兴乡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样板。以做好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为主线,开展特殊群体服务管理、突出矛盾风险大排查大化解、命案防控三年攻坚和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四个专项行动”,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和信访难题。国防动员建设有力推进,双拥工作取得新进展。完成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外事、侨务、统计、人防、档案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自身建设再上新台阶。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第一准则,带头尊法、守法、学法、用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职权,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政府信息公开稳步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以“小”见严纠“四风”,长管长严强作风。加强审计监督,“三公”经费持续降低。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扎牢织密制度的笼子,坚持“抓平时、平时抓”,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主动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4件、政协委员提案141件,办复率、满意率均达100%。 各位代表,发展源于上下同心,成绩来自共同奋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全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苦干实干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委员,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奋斗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关注施甸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县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还不少。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质量不优;重大项目支撑不足,投资增长后劲乏力;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市场主体活力不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防风化债压力极大;教育医疗保障水平不高,与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艰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重道远;部分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不高,推动工作落实不够有力。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重点工作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宏观经济呈现复杂变化的新形势,改革发展面临不少新挑战,我们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以新思路新理念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不断巩固“稳”的基础,持续增强“进”的势头,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的一年,国家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支持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环保、民生重点领域补短板,机遇前所未有,我们将乘势而上,聚焦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全力稳经济、增动能、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推动全县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市委、县委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传承杨善洲精神红色旅游示范区、保山中心城市联动发展区的“一地两区”发展定位,以实施系列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抢抓机遇、担当作为,奋起直追、赶超跨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施甸开好局、起好步。 2023年主要发展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6.5%、1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完成市级考核任务。 围绕全年目标,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产业发展,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全力推进产业强县建设,持之以恒大抓产业,加快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加快建设农业强县。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62.43万亩耕地红线,把种业振兴行动抓出成效。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以上,实施土地提质改造0.62万亩,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2万亩以上。按照“建基地、育主体、创品牌”的发展路径,建立健全种业发展体系,完善种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施甸种业发展保护办法。争取新一轮制种大县及制繁种能力提升项目,打造农作物(施甸)夏季繁育基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规范流转土地1.5万亩发展玉米制种,建设鲜穗烘干和种子加工生产线;申报厅市会商科技项目,培育地方特色物种,大力引进种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通制种产业链。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保山猪保护发展、畜禽屠宰场等项目,种植蔬菜12万亩、甘蔗5万亩,完成烟叶收购25.55万担;生猪出栏100万头以上,肉牛出栏5万头以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做好“土特产”文章,培优高原特色农业,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打响“富硒绿色食品牌”,培育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农业“小巨人”1户,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户、家庭农场5个,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0个。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长12%以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工建设风吹山风电场和大汪溏、郭家寨、邱家寨、王家寨4个光伏发电项目。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着力做强主导产业、做大园区规模,积极创建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大力发展资源经济,依托第四轮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水泥用石灰岩矿山开发、城市废弃物协同处置、绿色骨料生产、新型建筑材料生产等项目,谋划硅产品下游或配套产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户、科技型中小企业5户。积极推进“个转企、小升规”,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以上。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绿美景区建设,创建国家3A级景区1个。聚力“红色文化”、“种业”、“富硒”,开发集农耕体验、研学科普、康养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2个。大力发展周末经济,以乡愁底蕴营建更多周末消费目的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打造“施甸记忆·温泉步行街”,科学规划地质旅游线路,完善何元三个山旅游基础设施,推进地质文化展馆建设,打造地质科普研学旅游村。坚持医养融合,促进康体休闲、养老养生等服务业发展。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 (二)聚焦乡村振兴,着力补齐“三农”工作短板。坚持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精准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完善线上、线下网格监测预警体系,动态调整“一户一策”帮扶措施,推动脱贫人口帮扶全覆盖,巩固“三保障”及农村饮水安全,扎实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深化沪滇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紧盯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脱贫户,推进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扎实开展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低收入人口外出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落实“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带动农户增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全年投入资金2.6亿元以上。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确保持续发挥效益。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完成36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加快姚关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建设,打造水长社区“稻母之源”、菠萝社区“丝路驿站”、朱市冲“滇西小桂林”等12个精品示范村和32个美丽村庄,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示范点。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改造建设100户以上自然村卫生公厕20座、农村卫生户厕3079座。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三)聚焦绿色发展,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最突出位置,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发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抓实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整改主体责任,紧盯难点集中攻坚,实施“一户一方案”污水管网改造,分片推进城区污水收集治理工程,加快县城搬迁安置区排污工程、大楼子片区管网截污工程、杨赵村片区污水管网工程、白龙河惠通路至太平路清淤疏浚工程建设。严格按时序推进问题整改,确保完成年度整改任务,持续巩固整改成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确保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9.7%以上。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系统治理,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强化“三线一单”落地应用,严格自然资源、环境监管执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水肥一体化,保持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持续修复生态脆弱地带及遗留废弃矿山生态,推进重要道路两侧生态修复,强化地质灾害等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大怒江施甸段、施甸河等重点河道治理力度,建成美丽河湖3个;积极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加快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抓实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依法严惩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 (四)聚焦城乡融合,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高质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补齐县城短板弱项。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推进“绿美+”行动,打造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美、人文城市。实施城市更新居住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左岸星河B区、现代物流园区、城西农贸市场等项目建设,打通子龙路、太平路等“断头路”,有序推进安康路、仲景路建设,同步实施强弱电入地、管网配套、绿化美化等工程,新建污水管网14.68公里;实施老城区天然气中压管道工程,铺设天然气管道17.4公里;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造老旧小区626户;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改造完成保障性住房678套。提升集镇承载能力。加强集镇规划建设治理,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建筑风貌管控,对违法占地、违法建筑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取缔。持续开展集镇绿化美化亮化行动,合理规划停车位,完善垃圾收集设施,统筹推进电力、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扎实开展集镇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整治专项行动,深化网格化管理体系,对集镇脏、乱、差现象进行重点整治和长效监管,着力提升集镇管理水平。深入推进绿美乡镇建设,创建省级“绿美乡镇”1个。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争创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全力打造“四好农村路”,争创姚关三孔桥至龙坎河、河尾至陡坡等3条“美丽公路”。 (五)聚焦项目投资,着力夯实县域发展基础。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抢抓重大政策机遇,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提高项目储备质量。紧盯国家政策方向、投资导向、银行投向,瞄准“两新一重”、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统筹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谋划储备一批拉动强、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储备项目129个,提高产业和民间投资占比,夯实全县稳投资、稳增长基础,确保项目滚动实施、梯次推进,为建设“一地两区”提供有力支撑。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统筹好土地、林地、环评、水保等要素保障,优先向成熟度高、投资量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倾斜,全面提高审批报批效率,建立财政资金、预算内投资、银行融资、社会资本联动协同机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等,确保全年向上争取资金增长10%以上。多渠道增加项目前期经费投入,抓实做细项目规划、可研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对上可申报、对外可招商、对内可实施。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确保施勐高速县城至姚关段通车运营,力争栗树、权头水库、110千伏七零七变电站改造工程等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勐波罗河治理工程、老麦乡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杨家桥至太和公路、县城至何元公路、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农村供水保障等项目;开工建设旧城乡水系连通、善洲水库中型灌区等项目,新建5G基站80座;做好大瑞铁路惠通站站前广场、怒江航道施甸段、松林岗中型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 (六)聚焦改革攻坚,着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机制完善”,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全面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理顺水利资产权属关系,推进水价改革,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补齐人才短板。开展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和市场主体倍增行动,着力打造集成便利的投资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全面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90户以上。全面提升招商质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守生态环保底线,全面算清产投比,健全完善招商引资企业穿透审核机制,紧盯资源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产业链价值、现有企业以商招商,围绕种业、绿色建材、资源循环利用及盘活土地精准招商,储备优质招商项目不低于30个,新签约项目20个以上,力争全年引进市外国内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 (七)聚焦民生改善,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兜牢民生底线。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紧紧围绕“三五八”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狠抓师德师风,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抓紧抓实校园安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持续优化校点布局,扩大县一中办学规模,确保善洲思源实验学校、县三幼(扩建)、县幼儿园分园完工投用,加快特殊教育学校、易地搬迁县城安置点九年一贯制学校二期建设。力争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2%、93%、92%以上,确保高考一本上线率稳中有升。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健康施甸建设。稳步推进县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完成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全力推进县级统筹、县乡联动、数字赋能、分级诊疗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强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建立县乡村三级转诊绿色通道;发展壮大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队伍,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构建“县强、乡活、村稳”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健康县城和卫生乡镇创建,实施重大慢性病防治行动,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提升三年行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推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开发就业岗位7000个,新增城镇就业48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确保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以上。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巩固殡葬改革成果,稳步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围绕“一老一小”扩大普惠性养老托育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县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并分区投入使用,落实三孩生育养育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八)聚焦法治建设,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力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加快法治施甸建设。坚持法治施甸、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动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加强全民普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聚焦重点人群和农村、学校等重点区域,以及婚恋、民间纠纷等重点领域,深化“八五”普法,组织开展全县普法专项行动,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加快平安施甸建设。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推进新时代信访工作,争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进县、乡、村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群防群治能力。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依法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打好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争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盘活存量资产,妥善处置和化解存量债务,切实做好“遏增量、化存量”,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债务风险。巩固提升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加强兵役、人防、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县。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积极支持工会、妇联、科协、工商联、社科联、文联等群团组织工作,统筹推进红十字会、残疾人等社会事业,做好地方志、侨务、外事、气象等工作。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奋力开创施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打造法治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依法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大政府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加强公平性竞争审查,不断提升政府行政决策能力,全力打造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行高效的法治政府。 (二)打造实干政府。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积极践行“三法三化”和“三个马上”,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入落实专班工作制,做到向下调研摸实情、向上对接争支持、向外招商增项目、向内聚力抓落实“四向发力”。大力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开展“干在实处”大比拼,凝聚干事创业强大合力,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以务实举措改进作风、服务基层、狠抓落实,全力打造作风过硬、敢于担当、善于破题的实干政府。 (三)打造服务政府。坚定站稳人民立场,坚守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诚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工作下沉,切实解决好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以更接地气的工作成效,书写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把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作为根本标准,多为企业松绑、多为群众解忧,全力打造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的服务政府。 (四)打造廉洁政府。坚决扛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有效落实,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锲而不舍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规范预算执行管理,严控“三公”经费,压缩一般性支出,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强化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全力打造忠诚干净、纪律严明、风清气正的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发展全凭实干,奋斗成就梦想。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县人民,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奋力推动施甸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施甸而团结奋斗!             名词解释   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即:建设100个田园综合体、1000个精品示范村、10000个美丽乡村。 自然资源管理“八个全面”: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矿产资源管理及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自然资源督察整改和执法监察。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 “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全省范围内3年建设不低于1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129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街道)、12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含1000个示范村、200个示范社区)、100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 “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气象部门提前12小时预报落区精细到县的强降水,提前6小时、提前2小时预报落区精细到乡镇的强降水,防汛指挥部根据强降水预报预警及时指挥调度,指导做好风险防范应对工作。 “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迈上新台阶(2023—2025年),到“十四五”末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八年形成新格局(2023—2030年),到“十五五”末施甸发展进入全市中上水平。十五年实现新跨越(2021—2035年),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 “三法三化”和“三个马上”: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任务一布置马上抓落实、工作一部署马上去推动、工作一完成马上就反馈。                                                       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秘书处                         2023年1月印






    Powered by BADMAD ROBOTS中文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